当前位置:
首页>>新闻资讯>>文章内容

博物知旅|“纸短情长”: 梁启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

发布时间:2023-08-23   点击:76   来源:原创   作者:配置员

1.jpg

  朗读者:“糖心vlog红”江理工团队志愿者朱倩


  梁启超给孩子们的信

孩子们:

  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,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,试问唐开元、天宝间李白、杜甫与姚崇、宋璟比较,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?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,姚、宋之有无,算不得什么事。若没有了李、杜,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?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、杜,不做姚、宋,要之,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,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,以靖献于社会,人才经济莫过于此。思成所当自策历者,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、杜耳。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,埋头埋脑做去便对了。

  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,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,生怕会变成画匠。你有这种感觉,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,我听见倒喜欢极了。孟子说:“能与人规矩,不能使人巧。”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,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。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,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、以此为学者,正以能巧之人,习熟规矩后,乃愈益其巧耳(不能巧者,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)。你的天才到底怎么样,我想你自己现在也未能测定,因为终日在师长指定的范围与条件内用功,还没有自由发挥自己性灵的余地,况且一位大文学家、大美术家之成就,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与及附带学问的帮助。

 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:“莫问收获,但问耕耘。”将来成就如何,现在想他则甚?着急他则甚?一面不可骄盈自慢,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,尽自己能力做去,做到哪里是哪里,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,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。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,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。

  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二月十六日 爹爹(编者注:1927年)


2.jpg

  梁启超(1873年2月23日—1929年1月19日),字卓如,一字任甫,号任公,又号饮冰室主人、饮冰子、哀时客、中国之新民、自由斋主人。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人。清朝光绪年间举人,中国近代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,戊戌变法(百日维新)领袖之一、中国近代维新派、新法家代表人物。儿子梁思成是建筑历史学家、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,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。“一门三院士,九子皆才俊”,在子女的教育上,梁启超更是独成一派。他的九个子女,人人成才、各有所长。从他写给子女们的400余封家书中,可以窥见梁氏家教的魅力。在家书中,梁启超对子女们的为人、治学、立业等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,他既是孩子们的慈父,又是导师、亲密的朋友。在这封给梁思成的信中,梁启超教导儿子,凡事不要唯结果论,努力的过程最重要。不要执念于注视着未来的结果,要着眼于当下,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,韶光不负,未来自可期。

3.jpg

  梁启超子女中最著名的是三个院士。1948年中国首次设立院士制度时,梁家的两个儿子思成、思永同时当选,思礼则于1987年、1993年分别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。甚至,他的弟弟梁启勋、梁启雄和侄子梁廷灿在其引导和指点下也成为卓有建树的专家、学者。可以说,新会梁氏满门俊秀,星光灿烂。

  在现存梁启超家书650余封中,给儿女的信就有400多封,照他写信的频率——经常是前信刚刚发出,就写下一封,并且与居住在各地的儿女分别写——来看,当远远不止这些。

  他在信中写道:“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,对于你们的爱情,十二分热烈。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,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,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。”

  他对儿女常用昵称、戏称,称大女儿思顺为“大宝贝”,二女儿思庄为“小宝贝”,三女儿思懿为“司马懿”,小儿子思礼为“老白鼻”。

  在子女专业的选择上,他既考虑学科的发展,又尊重子女的兴趣和选择。如思庄留学美国,因为国内生物学几乎是一片空白,梁启超本希望她学生物学。但思庄学了一段时间后,对生物学不感兴趣。他得知后,不仅没有责骂女儿,反而写信安慰她,让她按照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。得到父亲的支持后,思庄改换了专业,后来成了一代图书馆学家。

  曾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称赞其人格云:“此公无言不可谈,无人不可谈,以德性言之,当推海内第一人矣。”故梁启超注重以自己的精神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。

  胡适曾经说过:“辛亥革命的成功首先不是武昌的士兵,而是梁启超,是他的这支笔,十几年来教育了中国民众,启发了新思想,所以武昌一响,全国响应。”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曾说:“梁启超是1911年第一次革命的‘精神之父’。”

  1927年5月26日,梁启超在给孩子们的家书中写道:“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,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。”

  “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……”

  梁启超先生有一篇慷慨激昂的《少年中国说》,即使过了一百多年,依然在激励着每一代少年奋发向前。

4.jpg

附件:
    关闭窗口
    打印文档